如何区分湿气家族“痰、饮、水、湿”

【作者:北京西医学院】

在常用西医词语中,相关精气新陈代谢异常,有痰、饮、水、湿等相同论调,如痰蒙清窍、水饮内停、食欲不振湿滞等。那些有关渗出物新陈代谢的术语有什么样分野?相同的类别又依次有什么样整体表现呢?

时常没人说他们水气重,多是虽然大便厚、多痰、水肿等简单情形。除湿,现代人也常指郁滞水等。郁滞祛风三者同为,均属胃部渗出物停聚而逐步形成的心律不整乙醛,与肺、脾、肾等五脏机能紊乱及对渗出物的液化脚伤相关。

痰可有形,也可以无形

郁滞是人体渗出物新陈代谢障碍所逐步形成的病理乙醛,一般以质较稠浊的称为痰,清稀的称为饮。痰的逐步形成原因有很多,比如外感、饮食不当、情志刺激、运动过少等,影响到肺、脾、肾等五脏的液化机能,就可能导致渗出物不能正常输布,停聚、凝结而成。

痰还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分。有形之痰是现代人能看到、听到的痰液,如咳嗽吐痰等;无形之痰是指那些只能看见其外在整体表现,却看不到其形质者,如高脂血症、囊肿、淋巴结肿大等具有秽浊、黏滞、稠厚特征整体表现的疾病,可以辨证为由无形之痰引起。

痰浊内阻,若内停于肺,影响肺气宣发肃降机能,会出现咳嗽痰多、胸闷气喘等症状;若痰浊中阻,胃失和降,会整体表现为脘痞、恶心、纳呆、呕吐痰涎等;痰随气升降,流窜于全身,痰蒙清窍时会头晕目眩,蒙蔽心神可见神昏、神乱,流窜经络则出现肢体麻木、半身不遂;痰凝积于某些局部,会逐步形成圆滑包块,出现瘰疬、瘿瘤、梅核气等。

按寒热辨证,痰有寒痰与热痰的相同,一般能从质地界定:痰液稀白者多属风寒;痰白滑、量多、易咯出者多属湿痰;痰少而黏、难于咯出者多属燥热之痰。在具体辨证治疗时,还应参照其他症状,整体辨证。

饮的流动性较大

饮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,是胃部渗出物停聚转化成的较痰清稀、较水浑浊的心律不整乙醛,或因外邪侵袭或脾胃运化不利,使渗出物输布障碍,停聚成饮。

饮停于相同部位时有相同整体表现。西医有支饮、悬饮、溢饮、郁滞(与上文所述的郁滞相同)之分,依次表示饮停于心包、胸胁、四肢、胃肠时的状态。支饮整体表现为咳逆倚息、短气而不得卧、水肿;悬饮整体表现为咳唾引痛、胸闷息促;溢饮者,汗当出而不出,身体、肢节疼重;郁滞者可出现水声漉漉、泛吐稀涎清水。

水有迹可循

西医里的水邪指心律不整的水,是质地清稀、流动性大的病理乙醛。渗出物停聚而出现的证候,一般称为水停证,如水气凌心证、肾虚水泛证。水为有形之邪。胃部渗出物若因液化脚伤而输布障碍,则会停聚,整体表现为头面、肢体或全身水肿,按之凹陷不易起,或腹部膨隆、叩之音浊,小便短少不利、身体困重等。需注意,水邪常与风邪、瘀血等夹杂为病,出现复杂临床症状。

湿让人沉重

湿性重浊,属阴,其性黏腻、停滞、弥漫,侵入时多隐缓难以察觉,可导致多种病变。湿邪为病,长夏居多,但四季均会发生,与所处地域、居住环境、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。

湿有外湿内湿之分。外湿即潮湿环境中感受的湿邪而导致病证,如江南梅雨季节、久居湿地等引发湿邪致病,为外湿所引起,以肢体困重、酸痛为主,也见皮肤湿疹、瘙痒;内湿多虽然脾失健运,或过食油腻之品、嗜酒饮冷等,湿浊内生,以脘腹痞胀、恶心、纳呆、便溏等症状为主。

湿邪还会与它邪共同致病。湿为阴邪,首发多见寒湿为病;但湿郁则易化热,则成湿热;湿邪还可与风邪、暑邪合并为病,如风湿证、暑湿证等。

总结来看,痰质地稠浊、黏,流动性小,但可随气流窜,有无形之痰和有形之痰之分,见症复杂;饮是液态病理乙醛,可虽然所停聚的相同部位显现相同的症状特点;水为液态,流动性大,以水肿、少尿为主症;湿多呈弥漫性,有内湿外湿之分,会与其他邪气合并致病。

虽然三者本属一类,难以完全界定,且互相可转化、兼并,故也可互称,如郁滞、痰湿、水饮、祛风、湿痰等。

本文选自《西医健康养生》2021年3月刊

作者为北京西医学院附属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盛昭园

声明: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作者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邮箱地址:jpbl@jp.jiupainews.com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29000405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uctw.com/590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