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,共青团中央曝光了一个新型诈骗手段。
让人意外的是,被骗的不再是人们认知里汲取信息更为困难的老人。
而是大学生——这群被定义为高知青年的群体。
很难想象吧,明明以为自己上过学读过书,受骗的怎么也不会是自己。
可到头来还躲不开被骗,事实既然已经发生,我们就必须得承认。
骗子已经瞄准了你。
骗术陷阱
“上了大学就努力不问家里要钱。”
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踏上离家求学这条路上或多或少都有过这个想法。
想着父母含辛茹苦供自己读了十多年的书,如今成年了终于也能打工挣钱,当个锻炼也能给家里分忧,实在是个好事。
更何况,看着网上有那么多学生分享自己的赚钱经历,别人可以自己怎么不行?
刚上大一的张生就是这样想的,他开始在各种平台搜索“校园创业”。
图源:互联网上大量类似校园创业的博主
“95后互联网老炮,校园赚到第一个100万”“4家公司创始人,把创业经验写成了电子书”。
张生被这天花乱坠的个人简介唬住了,还来不及细想就被满屏的视频封面吸引。
“开学一周赚2.8万小生意”
“免费吃喝玩乐还能赚钱”
“如何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”
校园创业能挣这么多?
这是张生想都不敢想的数字。
随手点开一个视频,博主衣服上扎眼的大logo和手腕上明晃晃的金手表无不昭示着博主的“身价”。
“你这是典型的学生思维,你这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。”
壕气中带了些油腻,语气里又满是说教。
句句想引人入局,又句句带着贬低,这典型的PUA手段也就张生身在其中而觉察不到罢了。
图源:中国青年报
张生看着数十万的粉丝数,觉得博主应该也不是空穴来风,或许是有些真本事在身的,更何况他翻到有条视频说:公司和杭州电视台有过合作。
那既然都说有市里的官媒背书了,不知道是出于自我安慰还是什么,总之,张生有了心理慰藉。
张生按照博主私信的指引转了2980元的“学费”。
这一步走完,棋局锁死,羊入虎口,再无翻盘可能。
图源:互联网上其他分享经验的博主话术
博主拿了钱,给他推了个导师就算“功成”了,后续的一切张生都是和这个导师沟通的。
加了导师,收到了一个所谓的教学视频,然后就被拉到一个名为“国梦蓝海星”的微信群。
校园创业自伊始都不知道经过了几轮沉沦,到如今怎么可能还是蓝海?
坏人用力过猛,处处漏洞百出。
图源:中国青年报
可浸在创业蓝图里的学生哪里会注意这么多。
更何况骗子把“拿到群员个人隐私,组建私域圈子”包装成“你自己的高端大学人脉圈子”。
人脉在手,一路畅通,这谁听了不犯迷糊啊。
可总些把戏,一眼就能看穿。
进群以后张生被要求按模板进行自我介绍,填上真实姓名、照片,甚至还要写上身份证号和联系方式。
可就算如此,张生还没能意识到这是个骗局。
图源:中国青年报
群里的小林刚进来的时候才刚高考完,想着靠自己赚点钱为日后打基础。
2000块钱的“学费”对于小林来说根本不是个小数目。
骗子看到小林犹豫,直接一个电话打过来,保证一个月不回本就退钱。
"不回本就退钱"与其说这话像个定心丸,倒不如说像个蛊给了小林不小的诱惑。
小林按捺住游山玩水的念头,趁着毕业季早出晚归的兼职,到手也不过3000块的工资,转眼就被骗子骗走2000。
等到如梦初醒,不光要不回钱,小林还平白无故挨了一顿说教。
钱也交了,那他们总得学到点什么吧?
在导师推荐的项目名为“流量王”的内部培训上只有短短的几句任务描述:注册新账号,按照模板打造人设。
——“我年纪很小就出来混社会了,别看我岁数不大,但我已经成功了。”
这个创业简单得很,只顾在视频里扮苦相就好了,剩下的一切后续销售有专人对接。
很离谱吧,原来重金求取的“流量密码”不过是土味苦情男主的剧本。
还是得自导自演的那种。
如果想要多赚点额外收入,就拉人进项目,拉一个人能拿到36%的利润。
什么流量,什么教程?
如何创业,如何赚钱?
这不就是空手套白狼,说白了不就是赤裸裸的传销吗?
交了学费,还要帮他们拉人干活,拽上自己身边的人一起下深渊。
有人说,栽就栽了,一锤子买卖以后别往坑里跳就得了呗。
如果说这入门的几千块钱就当是踏入这险恶社会交的学费了,那之后呢?那栽的这跟头就不了了之了吗?
图源: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 ,真假掺半
不,暗黑色的阴谋不会轻易放过上钩的鱼。
这背后巨大的沉没成本和未来要承担的无穷无尽的恶意和风险,也远远没有结束。
恶人掌握了你一切的个人信息,轻则贩卖信息,重则利用你的身份行不法之事,甚至人肉你、跑到你的眼前威胁你,勒索你,再行不轨之举。
你看啊,这伪善的包装背后就是赤裸裸的诈骗!
这诈骗的背后,才真的让人不寒而栗!
为什么是你?
难道这群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就比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好骗吗?
他们年轻精明、会上网、能汲取足够多的信息避免上当、生长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练就一身辩驳是非的本事。
那怎么还能被骗子盯上呢?
事实上,公安机关在去年5个月里共拦截6.1亿次诈骗电话、9.1亿条诈骗短信。
其中,受骗群体中有63.7%是90后。
图源:《今日关注》
小杜就是这其中一位。
她曾经在网上刷到过很多次关于有声书录制的兼职招募,但也怕被骗就没去尝试。
可这一次,小杜想着刚给自己置备了台电脑急需回血,所以她打开了这个页面,准备兼职赚钱。
有声书录制正是互联网大浪潮下发展的小众分枝,只需要会说普通话,有个能录音的设备就能赚钱。
这么简单就能来钱?一幕又一幕诈骗的案例涌上心头,小杜的脑子里警铃大作。
但这活也不是谁都能做的,还需要审核筛选,试音通过才能被选上。
骗子总不会如此大费心机吧,小杜的疑虑瞬间被打消了一半。
过了快一周,试音通过的邮件才发到小杜的邮箱。
一周的时间可真是不短,小杜想着看来对方也不是非常缺人,那更不可能是新闻里说的“见到个人就想把手伸兜掏钱”的诈骗了。
小杜立刻按提示步骤加上了对方——只不过不是普通的即时通讯软件,而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好友。
小杜也不理解,但是流程正规得让她犯不起疑心。
很快,对方就发来了第一个任务,好评刷单。
不是录音吗?怎么成了刷单?小杜质问对方。
对方也好脾气地解释说做完这个任务就能正式开始录音工作了。
什么时代了,还有敲门砖和军令状一说。
小杜安慰自己一劳永逸就当“任务解锁”了,她试图去完成骗子给的任务。
按照要求把借款额度截图和电商评价页截图发了过去。对方发过来一个900多的椅子说拍下来不用付款,把单号发过去即可。
操作到这,小杜都还没有什么实际的损失。
可接下来,骗子才刚刚开始施展骗术:
对方甩来一个二维码,说输完密码选择「代付」就可以了。
小杜心中警铃大作,让输密码的可都不是什么好人,万一输完密码钱没了人也被拉黑,这没处说理。
反复跟对方确认了无数遍无果,最后上网上查了刷单的正确流程才确定自己被骗了。
小杜快要气炸了,为自己相信了骗子而羞愧恼怒,又暗暗庆幸自己没偷懒多了查询求证的一步。
把正确的刷单步骤甩给对方以后,小杜立刻就把骗子举报了。
后来才反应过来,让输密码前后完全是两件不搭边的事,而让刷单买900的东西也只是因为自己最多也只有900的借款额度罢了。
可世界上真的没有那么多幸运的悬崖勒马,只有骗子骗术的不断精进。
他们针对特定的群体编造出独一无二的剧本,利用这群人最擅长的东西制造陷阱、攻克人心。
而我们呢?
我们乐此不疲地往互联网的人堆里扎,我们是娱乐至死时代下最忠贞不二的流量囚徒。
我们深深地知道掌握流量密码就等于握住了源源不断地出金口。
也恰恰是愿意接纳新鲜事物的我们,能在第一时间反应,也敢跃跃欲试。
我们天不怕地不怕,什么都想试一试,什么都敢试一试。
既然你能靠着你我都熟悉的渠道赚大钱,我怎么不能?
股票火的时候跟着炒股,基金能赚钱那就把家底都投进去,元宇宙比特币在风口上我就迅速入局。
图源:《潜行者》
可没有人沉下心来细细想想,教你赚钱的其实都是想赚你的钱。
在这些所谓的流量密码的噱头营销里,只有你是待宰的羔羊,待收割的韭菜。
与其说不知道自己挨宰,不如说他们太“勇”了。
就像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的那样:
“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,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。一旦有适当的利润,资本就大胆起来。”
“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,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;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,它就活跃起来;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,它就铤而走险;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,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;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,它就敢犯任何罪行,甚至冒绞死的危险。”
资本如此,劳动者亦如此。
金钱作为人们永恒追逐的主题,人们往往也会因这变得“无畏”。
一场又一场骗局下,或许只是蝇头小利的追逐罢了。
绝不会是我
当诈骗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,没人觉得下一个冤大头会是自己。
更何况,我们坚信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,坏人不会冒着风险费时费力攻克我们。
可事实上,真的是这样吗?
图源:广东反诈中心(下同)
广东反诈中心做过一场特殊的社会实验。
公安厅找来了四对被采访者,分别给他们看了一个真实的案例:
「网购诈骗」、「冒充好友借钱」、「冒充公检法」、「骗充话费」。
那他们是什么反应呢?
“我觉得可以避免。”
“要我的话,我不会转这个钱。”
“不可思议,按自己正常人的思维来想,这种不可能成功。”
“这些案例媒体都已经宣传出去了,年轻人都知道,连老年人都有好多知道的。”
在他们眼里被骗的人是“受教育程度低一点的”,是“年纪偏大一点”的,是“有点贪小便宜”的。
当受害者真的站在他们眼前,他们的眼睛里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情绪。
从带了点戏谑味道的笃定,到疑惑、惊愕、不理解,再到崩溃。
没有人想到站在自己面前的受害者,竟然是自己的亲人。
他们是自己的姐姐,是大三在读的学生,是退休的大学教授,甚至是名人民警察。
他们没有怀疑吗?他们没有核查吗?
“对方掌握的信息和我的购买信息一模一样”;
“对方的头像、名字、甚至小到朋友圈文案的标点都和我朋友一模一样”;
“对方冒充公检法,我核实了对方的座机”;
“我在公安系统的后台进行了比对,是有这样的一个人”
骗子既然敢对这个群体下手,肯定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和无数次的模拟。
甚至,我们都不知道,在骗到我们头上之前,诈骗团队根据多少次失败的暴露,来修改剧本、精进骗术。
正是因为我们自持高学历才会放下戒备。而对方恰恰掌握住这个心理,设计出属于这个脚本的套路。
甚至,这自持清高的态度,反而让诈骗犯更大胆地下手。
我们怕丑闻找上门、怕被污名化,也害怕家人的指责和不理解。
而在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中,面子天然的要比里子重要。
所以,我们受骗了只会闭上嘴,咽下这口气。
你看啊,这才是「高知诈骗」最恐怖的地方——这些被打击出来的诈骗往往只是冰山一角。
甚至,有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被骗了。
图源:《新闻360》下同
“我自己被骗我还能不知道?”在接到警察多次的提示电话后,做投资的左女士还是不接受这个事实。
直到警察在处理其他冒充公检法的案子中发现了左女士的账户,左女士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被骗了。
心理学家玛利亚·康尼科娃在《我们为什么会受骗》中说:“骗子的数量往往会被低估,因为很多受害者到最后都坚持自己没有受骗。”
所以,受骗者比我们想象中得多得多。
面对诈骗团队,不是我们有学问、读过书就能躲过去的。
撞击泰坦尼克的,不是海面上的一角,偏偏就是掩埋在深海之下的冰川万丈。
当今时代,「天下无诈」仍然是只存在于理想中的乌托邦。
在这千变万化的虚妄中,更需要全民反诈的共同支持。
在这种防不胜防的问题上,我们必须保有同一个念头:
来源:视觉志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uctw.com/7613.html